Monday, July 09, 2007

台灣的英語力

近來媒體創了一個「英語力」的時髦說法,甚至 6 月 15 日出刊的《天下雜誌》還以「教出英語力」為題,出版了厚達 250 多頁的專刊。我學英語,教英語,觀察英語,研究英語,通讀之後感觸良多。

我猜「英語力」這個新詞是行銷策略下的產物,它給我的感覺是,原屬戰術層次的「英語能力」似乎因而被提升到了戰略層面。「英語能力」傳統上討論的是英語的聽、說、讀、寫,是局部的、偏重技術面的。而重新包裝後的「英語力」則關乎英語學習的動機、計畫、策略和內容,是一種如競爭力、戰鬥力一般,屬較高層次的整體能力。

人類語言紛雜,溝通不易,英語因歷史的因緣際會,成為當今國際上使用範圍最廣的通用語。許多新知都以英語記載,許多資訊都以英語傳播,加上電腦網路的普及,懂英語,就像是擁有了一扇開往世界之窗。藉由英語,我們也才能夠敞開自家的窗門,讓外人注意到我們的存在,認識我們的價值,達到雙向溝通的目的。我們若能善用這項語言工具,就可以讓世界上許多資源在自己身旁流動。擁有資源,就意味著擁有優勢。

地球是平的,國界已逐漸模糊,跨國的人力流動頻繁,英語力就是一個可以帶著跑的無形資本。個人當然可以基於種種理由拒絕英語,但有關當局在政策面上,應該要善盡責任,全力保障學生最基本的英語力。

世界上學英語的狂潮已席捲多年,台灣自然不落人後,不過卻也因而衍生出許多問題。首先,不少家長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我認為這個觀念需要調整。英語教育不斷向下延伸,可能會干擾下一代母語的學習,也可能會造成價值建立的混亂。幼童成長期應首重母語教育,以及母語文化所蘊含之價值體系,英語過早介入反而容易影響幼童重要的奠基階段。再者,許多研究都顯示,幼童提前學英語對將來的英語力並沒有明顯的正面影響,有時甚至還會揠苗助長,讓孩子討厭英語。

其次,學童偷跑提早學英語,給正規教育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已經先學的人覺得上課無聊,浪費時間,所表現出來的「這麼簡單,我早就會了」的傲氣,打擊了其他學童的信心,老師在程度落差太大的班上難以因材施教,經常陷入兩難的困境,雙峰現象,可能早在小學階段就已經悄然出現。程度好者自然有資源能更上層樓,程度差者多半只能努力掙扎,甚至被迫放棄,之後國高中的課程和環境又不斷地強化學生的兩極分佈。目前英語教育的病灶沈疴,實在是其來有自。

學生英語程度的雙峰現象已為既成事實,基於社會的公平正義,我覺得政府應該注意城鄉和貧富差距,給弱勢地區與社群多挹注一點資源,學校則應該盡力照顧英語程度後段的同學。以前的時代,把書念好,在公平的聯考制度下,社會上貧困的孩子就有了翻身的機會。如今大家幾乎都有書念了,把英語念好,在這全球化的時代掌握了這項有利的工具,才能更富競爭力,不會輕易被其他競爭者拋在後面。當然,我們必須承認,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有人唱歌好,有人體育行,有人算術佳,有人寫字美,有人就是對英語沒辦法。不過,政府、學校若能務實地針對不同能力需求的人訂出不同的最低門檻,以積極的作為協助他們達成,那麼個人的視界廣了,競爭力高了,國家的整體競爭力也才能隨之向上提昇。

至於英語程度前段的同學,目前的資源已相當足夠,我看,我們就少點錦上添花了吧!

11 comments:

Jason30316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Jason30316 said...

老師好, 我是國喬, 以下是我的個人看法, 請大家多多指教:

學習英語會影響母語學習的說法,其實是不太說的通的, 台灣絕大部分人從小就是雙語人(台/客/國/各原住民語),只會說一種語言的只是少數, 以前德文系同學有從小住德國的甚至是三語人, 這些例子可以看出雙語學習並不會影響母語發展, 兩種語言都發展成熟的關鍵在於必須要有足夠的input...

或許有人會認為那是因為英語跟國語差異比較大,閩南語跟國語差異比較小的關係,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最好的例子便是新加坡, 新一代的新加坡年輕人並沒有因為英語說的好他們的母語(國/閩/馬來等等)就說的不好, 若說有影響那也是英語受到影響成為Singlish, 但事實上這樣講是不妥的, Singlish也是英語,如同台灣的國語跟北京的國語不同一樣... 是因為地域文化的關係,而非受到母語影響


即使家長有心讓小孩學習英語,但是在台灣即使念雙語學校,生活中的英語input還是不夠,因而才會造成反效果...相反的,如果說是ABC,父母在家說中文,則該小孩是雙語人,國英都說的很好也是很自然的事...

我這麼說並不代表支持小孩很早學英語,我覺得英語能力很重要,長大了自然要學,但是小孩該不該學我覺得還是要看環境,如果沒有那個環境,只是送去雙語小學,家長自己不會說,走在路上路人也不講英語,便利商店店員也不講英語,那只是徒然,若是家中父母自己也習慣使用雙語,那嚜國英雙聲帶自然就如同國閩雙聲一樣的自然了...最好的例子還是新加坡, 英語為官方語言,提供了足夠的環境...


如果說我反對太早學習英語,主要原因應該是向老師說的,會造成價值觀偏差,但是若是父母本身有在說英語,那可能就沒有這個問題,畢竟會用到英語代表可能因為某些原因(移民,工作等等)那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台灣,英語不是官方語言,除了提昇競爭力(個人or國家)並沒有其他學習英語的動機,但是這種競爭力要長大才會意識到,要不要學英語端看個人需求,英語能力也要踏出台灣才有價值,如果一個人離開台北到台灣其他縣市工作,英語能力似乎沒那嚜重要,不學也不會怎樣,對小孩來說,沒有英語文化提供足夠的input,更不懂什麼是競爭力,學習英語自然是反效果,但是學習閩南語卻可以跟國語一樣好,因為爺爺奶奶會跟他說會跟她玩... 所以,任何非個人主動意願去學的的東西都不可能學的出名堂的,不只是語言...

其實父母的虛榮心也佔很大的因素,今天才在捷運上看到小孩一直說英語,引來旁人側目,他爸爸一臉很得意...我想這就是偏差的價值觀...

曾泰元 said...

哈哈哈,我真是自暴其短了!兒童語言習得根本不是我的專長領域,而我卻講了些沒有確實根據的話。國喬指正的肯定有其本,請大家參考、指教。

eubin,你的專長好像就是兒童語言習得,你要不要說句話?我們都等你的答案喔!

Jason30316 said...

老師言重了啦! 我只是說說我的看法,我也不是專家, 沒有要指正老師的意思, 有相關領域的專家也請多指教, 我也很想知道是否真的會有影響...

Anonymous said...

老師好:

看到老師的留言,我可是膽顫心驚啊!我只能盡我所能回答了。
在台灣兒童英語教育,或是說,整體的英語或是外語教育,根本就是相當複雜的問題。這個看似單純的問題,其實裡面牽扯到了不光光只是語言學和英語教學的問題;當中還關係到了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甚而至於語言政策的問題(註:如果更仔細去切割的話,還可以從更多的領域層面去討論這個問題,但我想這不是我的重點。)
從老師的文章和國喬的回應,基本上分別代表了語言習得當中五大理論架構中(即天生派(又名自然論派)、行為主義學派、認知學派、心理學派、以及社會互動學派),目前最強勢的兩個理論,亦即自然派和社會互動學派。而從這兩派衍生出來的主要論點粗略地可以分成語法先天論和語用優先論。
語法先天論所代表的人物以喬姆斯基的理論為基礎,以麻省理工學院派別為首,著名的有Steven Pinker。而語用優先論則以哈佛、以及柏克萊學者們為首,著名的有Catherine Snow, E. Ochs, J. Bruner等等為主。
自然論那一派的主張,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也就是所謂的「關鍵期假說」;指的是兒童學習語言有一定的關鍵期,而這個關鍵期大約是以青春期為一個關鍵的分水嶺。也就是說,在青春期前學習母語或者第二語言,是最適當的;而過了這個關鍵期,要將語言學好是很難的。但至於關鍵期到底是什麼時候?自然派裡面也有很多的討論:有人認為,六七歲或甚至更早,而有人認為是兒童腦部發展側化(lateralization)完成前是這個所謂的關鍵期。另外,也有人認為「關鍵期」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時間點或者是時期,必須將關鍵期分成語音、語法、語意(詞彙)、語用等等語言層面各自擁有的關鍵期。這派論點背後最重要的假設就是「人類天生就有『語言機制』,透過這個機制人類可以學會(master)任何人類的語言。」由於這樣的看法,台灣才會吹起一陣兒童美語風,不單單只是因為父母親擔心小孩會輸在起跑點上。當然,因為關鍵期是一個「假說」,所以很有可能這樣的假說是個錯誤的看法;但還有待更多的研究去釐清。不過,腦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指出,人類的腦中的確有一些神經元在語言學習,尤其是語音學習,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但是,到底是不是有「關鍵期」?到目前為止,都還停留在「假說」的層次,所以,我們只能說,有這樣的可能性,但不是絕對的關鍵因素。
另一方面,社會互動派的理論並不否認有「語言機制」的存在,而是強調了「互動」,也就是所謂的「刺激」的重要性。兒童必須要在一個互動的環境中才能啟動「語言機制」的運作。另外,他們也發現,兒童在能夠清楚用「語言符號」表達自己的意圖前,已經會用其他的手段達到他們的溝通目的,例如,手勢、聲音、語調等等。所以他們認為,在兒童習得母語的過程中,語言發展的動力來自於他們的溝通意圖,然後才會慢慢發展出所謂的語法。所以就有人慢慢強調了「刺激」的重要;沒有刺激就不會有語言發展的可能。而且,這樣的刺激必須是「有意義」的刺激,必須是兒童「主動」參與互動,從互動中學習語言,光光是「被動地」接受語言,並不足夠。因為他們發現,單只給兒童看電視,是學不好語言的。
這樣看來,似乎社會互動論好像比較貼近真實的語言學習情況,而自然論則顯得有點空談。但是,社會互動論的論點,也難免顯得空泛。就拿「刺激」來說,到底是「多少」的刺激才算得上是「足夠」?兒童要重複接受「多少次」、「多少強度」的刺激,他們才能歸納出該語言的語法?雖說這樣的觀點很貼近事實,但是關於「足夠的刺激」的說法,卻缺乏了足夠的指標衡量。再者,假設兒童必須要靠刺激才能學得語言,那麼,兒童所學會的語言是不是僅止於他們所「接受過的刺激」呢?如果是,互動派的說法,也沒有辦法解釋,為什麼兒童可以說得出大人們從沒向他們說過的語句呢?又,兒童所產出的語句難道就是他們的語言能力的全貌嗎?看來,要真正地瞭解語言習得的過程還是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儘管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定論,但兩派的說法卻給我們很多的線索可以思考;關於語言習得和語言教育應該有怎麼樣的態度?在我看來,「語言機制」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真的有,而且也真的存在我們的腦袋中,那麼,除非是腦部嚴重受創,否則,我們誰也沒辦法把這個機制從腦中「移除」。但是「刺激」的必要性也是不容忽視的。但是,光是強調「刺激」是不夠的。不能因為我們還不知道要有多少的刺激才足夠,所以就一眛地去增加刺激。刺激是一部份,但是「有意義的或能理解的」刺激,以極有意義和能理解的「產出」也很重要。舉個例子,雖說台灣的兒童大多出生在雙語的環境中,但我們越來越發覺,有絕大多數的「雙語兒童」在台、客語的能力大為消退。他們大多都只會聽,而要說,卻很難,要不就是從中文「直譯」,一點也不像是道地的台、客語。像這樣的人,我們能說他們沒有接受足夠的刺激嗎?那如果有足夠的刺激,為什麼他們卻沒法清楚地「產出」呢?所以說,「刺激」只回答的一方面的問題,而「產出」如果被忽略的話,語言還是會消退的。
另外,我對於台灣大多數人從小就是雙語人的看法持保守的態度,至少比以前保守。想想看。如果台灣大部分的人「真的」是處在一個雙語環境,那為什麼教育部要在小學課程中加入「母語教育」?「母語」用教的?這好像和我們的成長經驗背道而馳。我們小時候誰「教」我們國台客語和其他原民語?大家不都是自然而然就可以說得很溜嗎?不是都可以罵人罵得「精彩絕倫」嗎?母語不是應該是自然而然地習得?怎麼會用「教」的呢?
我想,單單習得一個「語言」就牽扯到太多的層面。語言學習的面向太多了,不能將語言學習視為單一面向。這樣只是會忽略許多重要的關鍵。我想,所有的語言層面都有界線,也有一個時期,雖然因人而異,是某個層面「學會」的時候。但是,「語用」的學習和「語言社會化」則有可能是一輩子的事。
說了這麼多,似乎沒有提出什麼看法,也沒有解決到什麼問題。純粹從「語言」得角度來說,「語言學習」就已經不是簡單的一件事。但,就像我一開始說的,「語言教育」所關係到的問題和領域太廣,並不是短短十幾二十年的時間可解決的。

說得太多了,請各位包涵!如果還有進一步想知道的,可以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謝謝各位的耐心!

Jason30316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Jason30316 said...

感謝Eubin的指教, 您的看法很中肯, 不知道您是語言教學領域的呢?還是語言學領域的?我是念語言學的,希望您未來還可以繼續指教!

您提到:

"對於台灣大多數人從小就是雙語人的看法持保守的態度,至少比以前保守。想想看。如果台灣大部分的人「真的」是處在一個雙語環境,那為什麼教育部要在小學課程中加入「母語教育」?「母語」用教的?這好像和我們的成長經驗背道而馳。我們小時候誰「教」我們國台客語和其他原民語?大家不都是自然而然就可以說得很溜嗎?不是都可以罵人罵得「精彩絕倫」嗎?母語不是應該是自然而然地習得?怎麼會用「教」的呢?"

您說的沒錯,現在時代真的不同了,不過我想要表達的是"從小接觸兩種語言的環境"不會對母語習得造成影響,如您所說,新的一代的台閩客語production沒有上一帶流利,這自然是stimulation不夠的結果,但是並沒有影響國語的production啊!?我所要說的意思是我不認為會影響母語發展,但是我承認,我是比較Chomskyan的... 兒童語言習得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許多"兒童語法", 國語英語舉例如:

"他"喜歡小美的男生欺負我
>>小孩會在修飾名詞的關係子句裡,填入代名詞

I not want bread.

這些大人所不會說的句子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了,這些表現的都是語言本身很重要的結構,不是互動說可以解釋的,因為大人根本不會說出這些句子,小孩又如何從互動中學到這些句子?

當然語言本能說也無法解釋許多特殊的語用現象, 所以如您所說,我認為兩個學派的說法其實都有一定的可信度,只是強調的面向不同,語言本能說其實著重的是語言本身internal的問題, 無論你如何互動, 國語永遠是SVO或是SOV不會是VSO, 而互動說則是比較external層面的, 我個人認為影響的是"語言行為"而非語言習得(當然如果將語言行為視為一種發展,那也可算是語言習得)...

另外關於critical period到底是什麼時候的爭議,我再這也提出一點看法, 其實如果按照Chomsky和Pinker的語言本能說, 那嚜我覺得這個爭議或許沒那嚜複雜, Pinker 在The Language Instinct裡提到, 將語言能力與青春期做比較, 例如, 過了一定時期語言習得非常困難 vs 過了青春期要長高非常困難, 我從他的觀點出發, 認為果真如此, 那嚜所謂關鍵期自然與青春期一樣,每個人不會完全相同, 有人晚有人早, 或許可以解釋部份問題...不過Pinker近來也有慢慢向認知學派靠攏的跡象...

至於為何要交"母語"的問題,我想這是意識形態語言政策稿的鬼,我從不認為"教"的語言是母語, 那是意識治國的政府自稱是母語,當然只有自然習得的語言才是母語!

一點粗檢見地, 大家辛苦了...

Anonymous said...

我想,這裡是老師的天地,我不好有過多的發言,免得顯得喧賓奪主。但是有幾點我想可能有需要釐清。

國喬提到:「從小接觸兩種語言的環境"不會對母語習得造成影響,...新的一代的台閩客語production沒有上一帶流利,這自然是stimulation不夠的結果,但是並沒有影響國語的production啊!?」這樣的說法,在邏輯推論上有跳躍。語言的「理解」和「產出」是兩種不同的管道;而且兩邊所運作的「機制」(也許)也不相同。最好的例子就是兒童在能夠「產出」語言前,就能夠「理解」語言。既然從小說台語或客語的人能「聽得懂」,那麼我們就能推論,至少他們所接收到的「刺激」是足夠的,否則他們如何能「理解」?但是能「理解」並不能說「產出」一定不會有問題。所以,我們也許可以說,「理解」的確和「刺激」有比較密切的關係,但是不能「產出」是不是和「刺激」有關聯?可能還有很多證據和推論上的空缺需要填補。
另外,天生自然派的學者雖然不否認「刺激」的必要,但卻不認為它很重要。他們認為,「語言機制」所需要的「刺激」,只要這個機制有足夠的刺激讓兒童設定好所接觸到的語言的參數,之後,兒童就可以透過這個機制產生語言。而且,他們認為,兒童每天所接受的到刺激相當貧乏;不是片段的語句,錯誤的斷句,就是很多省略。既然他們接觸到的刺激如此貧乏,如果沒有一個語言機制,他們如何可以學會語言?也就是說,重不重視「刺激」,應該可以當成天生自然派和其他學派的分野。
依照他們的說法,每個語言都有各自的參數設定。這樣也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什麼會有母語干涉的顧慮了。因為國台客語的參數設定是一樣的。所以兒童接觸多個參數設定上相同或相似的語言,應該不會有負面的影響。而漢語和英語之間的參數設定並不盡相同。而且,雖說語言習得的過程是很迅速的,但也不否認,需要花一段不短的時間。基於這兩個因素,會有母語遭受到干涉的顧忌,是難免的。不過,的確有很多人證據指向母語被第二語或外語干擾的發現。例如,從小先說台語的人,在接觸了國語後,因為使用台語的機會少了,漸漸地,入聲字就不自覺地脫落了。這現象背後的原因,除了因為國語的干涉外,很難找到其他「直接」證據。另外,所謂「台灣國語」和「Singlish」的產生,不也都是母語干涉的結果嗎?時間久了,自然就成了地區的特色了。再者,語言的消退現象的出現,也往往是因為第二語言的影響所致。
語言接觸,一定會有競爭和干擾。兒童語言發展中,也有「從成人的語言標準來看不成熟的語言」。學習者,在學習外語的時候,也會有母語干擾,雙語競爭的現象。這是一定的過程,只是後來怎麼樣達到穩定?如何可以幫助學習者或兒童達到雙語的穩定?我應該是比較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出生在雙語或多語環境的兒童,更是兒童語言研究者感興趣的。
的確,兒童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有「兒童語法」。也因此,研究兒童語言才會那麼有意思。我們也可以把兒童語法看成一套有系統的語法,不一定要看成是套獨特或全然不同於成人的語法。他們之中的一些系統性,也許反應了所有人類語言的一些重要語言機制和系統。透過兒童的語法,應該更能瞭解人類語言的內部結構。
最後有個題外話,國喬所提到的中文例子,其實在中文裡面很常見,中文會有所謂的resumptive pronoun的現象。不過去年成大一位博士的研究發現,兒童在產出的過程中,很少會有在主詞位置的resumption幾乎都是受詞的位置會有這樣的現象。原因是什麼?還需要很多的研究去瞭解。總而言之,研究兒童語言的趣味性和新鮮感還是很吸引人。

一大早起來說得這麼多,有點頭昏腦脹,如果有口誤,或者「手誤」,還請各位見諒!

曾泰元 said...

哇,早上一看到這麼多高見,真是如獲至寶!

韓愈的〈師說〉有云,「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感謝 eubin 從專業的角度持平的分析,讓我獲益良多,也感謝國喬提出問題和見解,才會有這個機會讓大家在此擦出知識的火花。我,就不方便在非專長的領域再多說什麼不夠專業的話了。

受教受教!

Jason30316 said...

受教受教!

Anonymous said...

老師您太客氣了!弟子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要學習。撇開語言習得的一些看法,從教育和語言教學的角度來說,我倒挺認同老師的看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