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28, 2007

看國中英文基測有感

國中基測剛剛結束,根據報載,許多考生和老師都反應此次的英文試題簡單無比,甚至已經到了毫無鑑別度可言,測的只是考生細心與否。粗心錯一題,據說可能會差好幾個志願。

然而,也有監考老師發現到,部份考生一拿到考卷就開始猜答案,劃完了答案卡就趴在桌上睡覺,熬到可離場時間便匆匆交卷,令人傻眼,但旁人也只能搖頭以對。

一樣的基測,竟有如此天壤之別,難道我們只能以這幾年流行的「雙峰現象」,籠統帶過?

我仔細地做了一下今年基測的英文考題,內容的確是十分的生活化,符合了「基本學力測驗」作為評量門檻的最初宗旨。這對習慣在陷阱、刁鑽、瑣碎、課外中反覆練習以求高分的「前峰」學生而言,毋寧是潑冷水的動作,讓他們大嘆英雄無用武之地。決勝的關鍵因素,反而是核心之外、較為次要的正常或失常、細心或粗心。

基測的本意良善,希望能在考試領導教學的台灣,導正基礎教育走偏鋒的畸形現象。然而也正由於基測英文只考選擇題,不考書寫能力,以致許多國中生在拼字、造句等核心語言能力都有著嚴重的問題,讓接手的高中職英文老師大嘆,即使花上許多額外的時間,都難以把國高中之間的課程鴻溝補起來。今年國文加考了作文,考生為了進入心目中理想的志願,多半會努力加強自己的中文寫作能力。英文的部分,我覺得也應該在堅持「能力門檻」的大方向之下,加考簡單實用的書寫(如中翻英),以適度提昇考題的鑑別度,同時讓「考試領導教學」發揮其正面的影響力。

我近八年來都參與了大學聯考、學測、指考的非選擇題閱卷工作,有機會瞭解到高中生英文學習的部分問題。他們在大考所呈現出來的、令人不忍卒睹的「果」,其實早在國中階段、甚至更早,就已經埋下了「因」。這之間的問題盤根錯節,實在是一言難盡。

依教育部的規劃,兩年多後全國將實施 12 年國民義務教育。屆時,處於雙峰分佈「後峰」的同學還是得繼續上英文這門必修課,如果他們國中沒畢業就已經提早放棄英文,之後的高中職三年要怎麼熬?老師又要怎麼教?這點真的值得教育部官員、以及正在研擬 98 學年度高中英文課程綱要的學者專家老師,好好地一起認真思考。

4 comments:

曾泰元 said...

哈哈哈!這篇文章貼出四天後竟然還沒有人留言,真是破了紀錄。而第一個留言的,竟然是為文的格主本人,擔心的是「見零」,這也是另一項紀錄。

事實上,約略在文章貼上「語國一方」的同時,我也把本文投給了聯合報,當天傍晚就接到了編輯的來電,確認刊登細節,只不過不知是不是因為社會上有許多重大的突發事件,臨時稿擠,至今未能排上版面。

我們就再等等看吧!說不定等基測相關的新聞出現時,他們才好安排這篇,以求扣緊社會脈動。所以囉,請密切注意最近聯合報的民意論壇。

Anonymous said...

老師~要告訴我們是哪一天登報的唷!
看報紙上的文章跟看網路上的"fu"多少會不同啦!)

*笑*

(其實最近忙到沒時間leave comments U_U)

曾泰元 said...

唉呀,我也不知道呢。大家都有很多話想說,在有限的管道裡又得受制於許多主、客觀的因素,難怪部落格會這麼紅──想講甚麼話,往自己的部落格裡貼便是。

Anonymous said...

曾教授啊,我是您以前的學生,89級的。或許您對我有點兒印象,也或許沒有。有在看這個blog的人搞不好有人知道我是誰。不過我現在的工作就是公立國中英文老師。不過我任教的地方並非大都市(但也沒多鄉下,事實上這附近環境不輸台北縣,只是因為校風關係,正常人的家長都不會送小孩來)

有關中學英語教育的問題,事實上,我個人也覺得基測確實有點矯枉過正。在不考非選題、題目又非常簡單的大前提下,我們在課堂上教的也不會太多(學生打從小學開始也沒有聽課的習慣)。

而且現在國中英文課的節數並沒有比聯考時代多,搞不好還更少。因為配課的關係。像現在國一的英文課,一週僅四節,一節45分鐘,連課本內容都有可能教不完。

或許是因為學校環境的關係,這裡M型化的情形非常非常的嚴重。好學生有,但是很少,而且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的被同化。少數家裡有刻意栽培的,我想應該也無法發揮他應有的實力,「反正不唸書也是前三名,唸了還是前三名」

大部份的情形是國中畢業,除了How are you? Good morning外,完全不會。事實上,在我們這兒,國一還不會寫名字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到畢業26個字母寫不全,更是家常便飯。
您說我有沒有要求?有啊,可是「不可能有用的」。我們這有的老師用了各種合法也好、不合法也罷的手段,也不能讓這群學生有絲毫想要唸書的氣氛。這其實是環境問題。

但我必須強調,就我所知,這在公立國中「還不算是太差的,只是差一點而己」。Well, 我也很慶幸我還活著。國中老師要能活著教書,其實不容易。

我知道這幾年來中教、小教學程已不再熱門。不過這是現在國中的現況,僅供曾教授,及有看到的學弟妹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