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01, 2007

「成語事件」聯合報見報版

我昨天將上一篇文章略作修該,投給《聯合報》的〈民意論壇〉版,今天就刊出來了。以下是見報版,請參考比較: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亂套」成語 讓人思想昏鈍
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台北市)

日前在台北國際書展開幕典禮上,目睹主持人和行政院蘇院長飆成語,暗批教育部長對成語事件的發言不言自明。

語言問題再度成為社會焦點,本人身為語言學研究者,覺得這樣思辯交鋒,有助於瞭解真相,反而是好事一樁。

語言是活的,不斷地與時俱進,就像流水一樣,川川不息。語言要是不變,就是死的語言。語言的使用是一種共識,不是誰說了算,而是大家約定俗成的,哪些會留下來,哪些會遭淘汰,有關當局和學者專家恐怕都難以左右。

我們對成語有固定的觀感,指的一般是經長時間沈澱、結構緊密、寓含豐富的固定詞組或短句,且常有文學歷史典故,如「畫蛇添足」、「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依此標準,「三隻小豬」、「楚門的世界」,在中文積累時間不夠長,尚無語意上的共識,結構亦嫌鬆散,暫難廁身中文成語之林。雖然部長硬拗,立遭嘲弄,但假以時日,誰曰不可能?

國際書展上「院長舞成語,意在杜部長」的主因之一,是部長的另一個觀點:「用成語會讓人變得懶散、思想昏鈍、一知半解」。其實如果把這句「杜語錄」修改為「『亂套』成語會讓人變得懶散、思想昏鈍、一知半解」,可能頗為真實。有些人對成語一知半解,寫作文時亂套一通,不僅錯用成語,而且內容空洞,論證敘述顛三倒四,根本是不合格的作文。

大考學測即將登場,根據我多年來閱卷的經驗,英文作文也一樣有這種亂套句型、成語、諺語的問題,看似有模有樣,實則空洞無物。有很多考生動不動就說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是理所當然的),原因不明、邏輯不清,怎麼個理所當然法?懶惰地套用這種陳詞濫調,才真正讓我們思想昏鈍、一知半解吧!

3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回想起我國高中的國文課,成語教學可是重頭戲呢!國文老師把成語教學視為閱讀、寫作的基礎功夫。在記憶的過程當中,很辛苦,但卻也讓我感受到中國文字的奧妙,更吸引我去學習成語。尤其在高中的時候,老師特別要求我們需要了解成語的典故,而不是死記。在平日基礎功夫的累積下,漸漸的同學們在寫文章時,自然而然的使用成語,在不知不覺當中,每個人的造句能力變好了,也更言之有物了。也許教師們不妨在成語教學上可以多多思考該如何教得貼切、適用,讓莘莘學子在成語世界當中找到樂趣!!

Anonymous said...

第一次看到杜部長的發言的時候,還真讓我嚇了一跳~!
從國小到高中的國文課程,其實成語算是重頭戲呢!高中的時候,學校更替我們訂了一本成語考題,裡面有上千條的成語。雖然很多成語都沒有看過,有些也不好背,不過我卻不覺得這個東西不重要。每個成語都有背後的背景故事,因此如果遇到和成語背景相符的情境,我覺得用成語是再好不過的吧!而且,成語其實算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內涵。因此,我滿認同老師說"『亂套』成語會讓人變得懶散、思想昏鈍、一知半解"這句話的

Jason30316 said...

個人見解:
其實『三隻小豬』,若是由認知的角度來看,其實已經是個約定俗成的成語了,雖然杜正勝真的很『杜正勝』,但是我覺得大家還是要把事情分清楚,這件事會如此『沸沸揚揚』,說穿了不過又是一些政治操作以及某些『食古不化』的學者無意義的堅持國學的純正性,有點像是那些堅持要規範"標準"英語文法的pur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