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07, 2006

《人名的世界地圖》導讀(時報出版公司 2002 年出版)


繼我的〈說文解字〉之後,我想打鐵趁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四年前幫《人名的世界地圖》這本書寫的導讀,雖然有一點點長,不過我覺得應該蠻好讀的,請大家多多指教。若要引用、轉載,也請記得遵守既定的規範。

左邊的這張照片,是我們家6歲的曾大容今年寒假時所攝,地點是台中市國立美術館附近、個性餐廳麕集的五權西四街的甲蟲椅上面。大容,取其「有容乃大」之意,英文裡的 magnanimous "great-minded" 恰如其份地表達此一含意。 他不像其他孩子取中規中矩的英文名字,他的「英文」名字就是 Darong,既獨特,又好念,又能展現文化的主體性。


《人名的世界地圖》導讀

對很多人來說,名字只不過是個名字,是個代號,並沒有太多的意思,頂多只是好不好聽、順不順口而已。然而,真的是這樣嗎?讀過《人名的世界地圖》,我們才知道,原來人名也是一門學問,是一門引人入勝的學問。

現在中文說的「名字」,實際上是由古時候的「名」加「字」而來。《禮記‧檀弓》說,人出生就有「名」,及至長大成人,行冠禮時再加個「字」,原本分開的「名」和「字」經由演變,融合為「名字」,意思也逐漸轉變為現在所指的「姓名」或「名」。至於「姓氏」,原來是遠古時期「姓」和「氏」的合稱。《通志‧氏族略序》說,在三皇五帝時,「姓」和「氏」是分開的,那個時候男人用「氏」,女人用「姓」(由「姓」的部首可以看出端倪)。「氏」用來區分社會階級,貴族有氏,平民無氏;「姓」則與婚姻有關,兩家同姓不可通婚。到了夏商周以後,「姓」、「氏」合而為一,都用來作為判斷兩家可否通婚的依據。秦漢以後,「姓」、「氏」就不分了,有人用「姓」,有人用「氏」,有人都用。演變到現在,「姓氏」也常簡化為「姓」,是一個代表家族的字。

漢人的命名習俗我們比較熟悉。「姓」多來自祖先在封建時代所受的封地、官名(包括皇帝賜姓)、世代相傳的職業、以及住家附近的地理環境,而「名」一般依輩份、照排行、或按父母的期許而取。可是西洋的呢?

John,這個英語世界再平凡不過的名字,為什麼不翻譯成「姜」,卻要用一個發音差很遠的「約翰」?原來 John 來自《舊約聖經》時期的古希伯來文,當時的發音接近「約翰」,意思是「上帝是仁慈的」,而 Sean、Ian、Jean、Giovanni、Juan、Hans、Ivan 等長相各異的名字,卻是因著基督教的普及而進入愛爾蘭語、蘇格蘭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德語、俄語的「約翰」。《聖經》在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命名傳統裡,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力,也難怪英國人的「名」也稱之為「(基督)教名」(Christian name)。至於姓的部分,《人名的世界地圖》又告訴了我們什麼有趣的訊息呢?從麥當勞(McDonald's)這個名字我們可以猜出,該速食餐廳剛創業時的老闆極有可能姓「麥當勞」('s 為英文的所有格標記,用於店名時類似我們所熟悉的麥「記」、麥「家」、或「老」麥漢堡),其父系祖先來自蘇格蘭,是「當勞」(Donald,蘇格蘭常見的男子名,意思為「統治世界」)的兒子(Mc 或 Mac 在蘇格蘭語及愛爾蘭語中為表示「父名」(patronymic)的前綴(prefix),是「……的兒子」的意思)。

有些學者認為一個語言的結構會制約、影響該語言使用者的思維模式。漢人文化圈裡「姓」和「名」的觀念根深柢固,我們似乎很難跳脫出非姓即名、先姓後名的思考模式。英語教育實施了幾十年以來,大家好不容易才習慣英美人士先名後姓的順序,熟悉了一些他們常見的姓氏名字,也漸漸知道這個世界還有「中間名」(middle name)這回事。然而接下來更深一層的認識呢?譬如說上述的「約翰」和「麥當勞」兩個簡單的故事呢?

我們再來思考一下世界上其他文化的人名吧!大家都有名有姓嗎?還是只有名沒有姓,或是只有姓沒有名?在姓與名之外有沒有其他可能?順序呢?是先姓後名還是先名後姓?姓是固定的嗎?還是每一代都會改變?一個人可不可以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名字?

我想我們都知道的太少了。世界之大,人名之多樣,無奇不有,又豈是我們熟知的漢文化與英美文化所能道盡一二?如果我們無法行萬里路,讀不了萬卷書,看看這本《人名的世界地圖》,對於世界各主要文化的命名傳統、名字的來源以及歷史演變有個初步的瞭解,就會知道我們在這方面多像個井底之蛙了。

歐美的知識系統裡有一門叫做「專名學」的領域,英語稱之為 onomastics,比較講究的學者還在這個領域底下細分為「人名學」(anthroponymy)和「地名學」(toponymy)兩大支,可是一般的作法並沒有這麼嚴格,而是以原本表示統稱的 onomastics 來專指 anthroponymy。這個歐美的「人名學」跟漢文化以算命為主要訴求的「姓名學」有明顯的不同。人名學以詞源學(etymology)為基本工具,本來專門研究人名的來源歷史以及形態改變,結合了地理分佈的這個向度之後,可以讓我們對人類的早期歷史、人口遷徙、民俗傳統有更深刻的瞭解。近來人名研究也開始變成了一種文化現象,在心理、社會、法律等層面上逐漸受到了專家學者的探討。譬如說,為什麼某些時代、某些地區、某些文化圈流行某些特定的名字?為什麼這些曾經流行過的名字後來卻銷聲匿跡?社會變遷和政治氣候跟名字的嬗變有什麼樣的關連?

這本《人名的世界地圖》是人名學的通俗作品,上述的部分問題可以在此找到答案。然而人名學界對於有些問題還沒有定論,作者的某些觀點只能視為一家之言,不同的人名學家與其意見相左乃屬常態。

《人名的世界地圖》這本通俗的人名學著作,極有可能是台灣的書市裡第一本企圖涵蓋世界各文化人名的書。本書內容雖然偏重歐美主流文化裡的人名,不過也觸及了希伯來、伊斯蘭、東亞、南亞等文化裡具有代表性的名字。要窺得人名世界的全豹,這本書是個起點,希望大家閱讀時能樂在其中,讀後也能有知性上的啟發。

4 comments:

曾泰元 said...

詩芸,謝謝你過來捧場。你說的有可能是德文,德文的約翰是 Johann,唸成[`johan]。至於你提到的這個閩南語的來源,我沒聽過,不過倒可列入解釋之一。

曾泰元 said...

費達達,別忘了千古不滅的定律:物以稀為貴。越是少見,越是特別,越令人覺得彌足珍貴,大家對你的印象就更為深刻。你現在應該培養的是對自己名字的瞭解,以及因瞭解而產生的自信與自豪,別人問的時候都能大方、自信的介紹自己的名字,而且對於其來龍去脈能侃侃而談。唯有先愛自己,別人才會愛你!你想想,連「陳水扁」這種「獨特」的名字都能當總統了,你還有什麼不能釋懷的?

我手邊有一本《姓氏人名用字分析統計》,1991年由北京的語文出版社出版(我還沒看到更新的版本),編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漢字整理研究室,這本書用了電腦對中國大陸地區1982年的人口普查資料作了抽樣統計分析,樣本為174,900人。名字的部分這24年的變動可能會大些,不過姓氏的變化我估計有限。我查了一下,在所有的739個姓中,你的「費」姓在全大陸地區排名182,頻度為0.046%,也就是一萬個人裡有4.6個人姓費(第一大姓是「王」,頻度為7.259%,一萬個人裡有725.9個人姓王,第二大姓為「陳」,頻度7.102%,第三大姓為「李」,頻度6.918%,第四大姓為「張」,頻度6.144%)。當然,這也是有地區性的差異的。像到了福建地區(對不起,這本書沒有台灣的資料。台灣的資料要到內政部去找),「陳」、「林」真的是前兩大姓,但還遠遠不及「半天下」:在福建的抽樣25,244人中,「陳」佔了19.783%,「林」佔了9.226%。至於為什麼,這個我沒有研究,不過我猜,有可能是中國人為了逃避北方的戰亂(如「五胡亂華」),在離中原遙遠的福建、廣東定居下來,安養生息,以致於原先古時候在中原林、陳的這種小姓(你有聽過什麼先秦兩漢的古人姓陳或林嗎?大概很少吧!),到了福建廣東一帶,經歷了數十代的平靜繁衍造成了目前的局面。

又是一個語言學家的冥想,僅供參考!

Anonymous said...

費達達你好~~
希望你能看見我ㄉ留言!!
不確定你哥哥費廣瀚是不是我要找ㄉ同學!?
不過我想試試看...
請問你哥是建安國小第34屆畢業的嗎??
小時候是住在大安區附近嗎?!
樓下有間大新文具店..
如果費達達你有收到我留下的訊息請與我聯絡!
因為小時候你哥跟我是很好ㄉ朋友!!
還有...我還欠伯父一客牛排!!

Anonymous said...

費達達你好~~
希望你能看見我ㄉ留言!!
不確定你哥哥費廣瀚是不是我要找ㄉ同學!?
不過我想試試看...
請問你哥是建安國小第34屆畢業的嗎??
小時候是住在大安區附近嗎?!
樓下有間大新文具店..
如果費達達你有收到我留下的訊息請與我聯絡!
因為小時候你哥跟我是很好ㄉ朋友!!
還有...我還欠伯父一客牛排!!

PS:請在我ㄉ網誌裡留言OR留言板也可以!!TKS...還要跟版主說一聲抱歉..尋人到這裡...不好意思!!